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郦波教授做客政法周末大讲堂

文字来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发布时间:

2012-06-23

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郦波教授做客政法周末大讲堂解说“孔子的眼泪”

622上午,皖西学院演播厅座无虚席,应政法学院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郦波教授做客政法周末大讲堂第49期,作了题为“孔子的眼泪—孔子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专题学术报告。皖西学院院长张文兵教授会见了郦波教授并和来自全校各学院师生近500人一起聆听了报告,报告由皖西学院党委委员、政法学院院长刘鑫教授主持。

郦波教授从孔子的生平事例出发,引出了孔子“临终歌哭”的事由,将大家带入了孔子为何临终哭啼的思索中。孔子临终,待学生子贡前来,失声痛哭—孔子为何哭?“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其意何在?郦波教授以极其生动的语言和动情的声调重现了孔子“临终歌哭,涕泗横流”的一幕,赢得了在场同学的声声赞叹。

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临终前眼里为何饱含泪水?郦波教授指出:“歌哭具有崇高的悲剧美,能够震撼人的心灵,塑造人的信仰”,而孔子作为一个坚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儒者他深谙“歌哭”的力量,孔子乐哭、好哭、知哭、善哭。因此,孔子临终前的哭是“着眼于生不在于死,不在于生命的自我解脱;着眼在人不在己,在天下在众生”,“我们追求光明,但是在茫茫宇宙中,局部是光明,绝大多数是黑暗;在时间的长河中,短暂的是生命,永恒的是死亡”,孔子的泪水凝聚着他想要在局部的光明、短暂的生命中追求永恒的理想的气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外,孔子的眼泪在于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永恒,孔子的眼泪凝聚着深深的信仰。郦波教授列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面对死亡时的态度,放眼于整个中华民族,他认为拥有坚定的信仰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荣就是基于本民族拥有向上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信仰,用先进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近代由于偶然的原因,导致了华夏文化传承的中断,致使近代中国的衰落。郦波教授认为,决定一个民族明天的是国民的精神信仰,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单单凭借经济崛起就能完成的,任何国家的崛起其背后总有文化和思想的崛起。

郦教授认为,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位课程教改专家,他将“小六艺”(礼、乐、书、数、射、御)衍生为“大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对我们当今的课程设置、高教改革都有启发意义。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要牢记文化传承的使命,要敢于担当;要学习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品格,努力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永恒的精神财富。

 

在互动环节中,郦波教授热情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郦波教授谨慎严密的思维,独特的见解让在场的同学们大为赞叹。报告持续了近三个小时,郦波教授声情并茂的讲解调动了大家的情绪,幽默风趣的言辞启发了大家的思维,演播厅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经久的掌声。郦波教授的报告给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有关“精神信仰”的文化盛宴受,展现了一位文化学者的风采,让大家亲身领略了郦波教授儒雅的大师风范。

报告结束后,郦波教授欣然为政法周末大讲堂题词:为政以德,为治以法,为道以学。

郦波教授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章学会常务理事。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特约文化嘉宾。南京市委、市政府首席文化顾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特约主讲人,已主讲《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救时宰相”于谦》、《清官海瑞》、《评说曾国藩家训》等系列,备受全国观众好评。(文:夏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