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出席指导皖西学院外语类课程思政研讨会

文字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

2019-02-21

2019年元月24日下午,皖西学院外语类课程思政研讨会在外国语学院会议室成功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卢义忠、教务处处长刘仁金、以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先中领衔的四人专家组应邀莅会指导,外国语学院党政班子以及部分教师参加研讨。研讨会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汪承平主持。

汪承平首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以及外国语学院目前所承担的教育厅重大教研项目:高校公共外语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研究的进展情况。汪承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如何发挥外语学科的优势更好地让国际了解中国,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深谙中国国情,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外语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值得每一位外语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

郝先中从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所面临的“孤岛化困境”谈起,认为当下高校思政课程和各专业课程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二者不仅没有实现“同向同行”,往往还出现“对冲”现象,导致高校思政课程在育人上收效甚微。高校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目标,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势在必行,一方面,思政老师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像复旦大学陈果那样备受学生喜欢的“专家型”教师,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和亲民度;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强化育人意识,主动承担育人主体责任,深挖每门课程的育人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念融入课堂中去。

吴学东进而指出,思政课程在育人上是显性教育,往往容易遭到学生的排斥,而课程思政则是隐性教育,易于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吴学东认为课程思政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全过程:首先,课程教学目标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课程教学方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最后,课程教学内容要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刘孝友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的战略高度分析了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总体思路和实现路径。刘孝友指出,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拓展需把握以下三点:一、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课程思政的战略出发点;二、把课堂教学主渠道作为课程思政的工作着力点;三、把规范教师“教书和育人统一”作为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点。研讨会上,刘孝友还分享了其他高校进行课程思政的几点具体做法。

漆仲明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阐明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指出外语在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外语教师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刘仁金对此次外国语学院成功对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召开的课程思政研讨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建议外国语学院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师范生培养、与当地红色文化宣传,以及与外语语言教学相结合。

卢义忠在讲话中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外语类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目标,也将有助于外语课堂教学的进一步饱满。最后,卢义忠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学院要围绕课程思政做好学科德育、课程建设工作;二是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

此次研讨会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了部门与学院协同合作与有效沟通,为进一步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研讨,与会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深刻地领会到教书与育人的同频共振性,与会教师表示今后要努力成为有意识的课程思政者,使得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形成合力,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力争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文/胡玉明  审核/汪承平)